11月1日,由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(“研究会”)2025年年会暨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,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三十余位学术届、实务届专家学者汇聚上海,围绕“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国际经济法:挑战与使命”主题展开研讨。我院曹俊金教授、陈振云副教授应邀参加。

曹俊金教授在“专题三、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挑战与制度因应”上以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变迁逻辑为题进行解读。他指出,气候变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的集体行动问题。国际社会通过创建以条约为基础、全球统筹的气候法律体系回应气候变化挑战。回顾全球气候法律体系演化进程,曹俊金教授指出该体系已经历形成期、发展期、停滞期、徘徊期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。
经过对全球气候法律变迁轨迹进行考察,曹俊金教授认为影响全球气候法律变迁的制度变量主要有气候威胁、气候经济、气候政治和气候伦理,四个变量在不同时期的权重不同。气候制度变量的动态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变动,气候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与结构决定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变迁方向。中国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,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气候法律体系变迁过程中的参与度,通过彰显气候治理担当、加强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解释工作、基于“气候正义”推进《巴黎协定》履约规范,回应全球气候法律体系的变迁与次级影响。依托“一带一路”、全球发展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,推进气候南南合作、拓展气候南北合作、增进气候区域合作,加强气候交叉议题研究,消减气候交叉国际法律制度的发展可能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,维护中国安全与发展利益。

陈振云副教授在“专题六:虚拟货币与稳定币的国际法治架构”上从哈耶克《货币的非国家化》理论视角出发,对稳定币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。他指出,稳定币作为加密资产的一种新兴形式,试图结合区块链技术优势与传统货币稳定性,但其发展面临监管与创新的双重挑战。他强调,哈耶克提出的自由货币秩序基于四个核心条件:反通胀性、竞争性发行、信息透明和技术基础设施。稳定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货币竞争的可能性,例如通过去中心化技术提供高效清算系统,但其价值仍主要锚定于美元等法定货币,缺乏真正的抗通胀性。此外,当前稳定币市场由少数主体主导,竞争有限,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。
陈振云副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全球监管趋势,指出欧盟、美国、英国等主要司法管辖区已采取高门槛审慎监管和强制合规措施,将稳定币纳入支付体系。然而,过度监管可能抑制技术创新,而监管不足则易引发系统性风险。他提出,稳定币在符合监管标准的前提下,有可能成为高质量的哈耶克式货币,推动传统金融体系改革,并施加良性竞争压力。总而言之,稳定币的发展既是金融创新的象征,也考验着监管的智慧。他呼吁在平衡创新与秩序的基础上,探索适宜的监管路径,以促进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理论进步与实践发展。

两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展现了188体育_篮球比分¥app平台官网国际法学院的学术智慧和精神风貌。未来,国际法学院将持续依托此类学术交流契机,深化国际法领域的前沿研究。
源|国际法学院(国际仲裁学院)
文|孙楚涵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