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语言文化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前往“中国白茶之乡”福建福鼎,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白茶文化学习之旅。同学们深入白茶故里方家山、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,通过田野调查、非遗体验、产业探访,感受白茶千年文脉与当代茶业赋能乡村发展的鲜活故事。
作为太姥山核心产茶区,方家山被誉为“白茶故里”,其种茶史可追溯至唐代,陆羽《茶经》中“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”的记载印证了此地悠久的茶文化基因。研学首日,在方家山生态白茶合作联社的茶厂内,国家级非遗“福鼎白茶制作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向188体育_篮球比分¥app平台官网学生展示了白茶“自然萎凋、不炒不揉”的传统工艺精髓,并讲述白茶从药用到饮用的千年演变史。“白茶制作看似简单,实则对温湿度把控要求极高。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。”
随后,在当地茶农和专家的带领下,同学们走进茶园,亲手采摘鲜嫩的茶叶,体验了采茶的乐趣与辛劳。
次日,研学团队来到赤溪村——这个曾因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而广受关注的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。赤溪村曾是贫困的代名词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推动下,通过发展茶产业等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,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。同学们参观了赤溪村的扶贫展示馆,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、文字资料和实物展示,详细了解了赤溪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。大家还聆听了当地干部和村民讲述茶产业助力脱贫的故事,深刻感受到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的关键作用。
研学期间,同学们走访了多家现代化茶厂,从日光萎凋、炭火烘焙到精密质检,全流程观摩白茶制作工序。在国家级制茶大师指导下,大家亲手参与拣剔茶青、压制定型等环节。白茶制作看似简单,实则对温湿度把控要求极高。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。在参观过程中,大家还与茶厂工作人员积极交流,了解了白茶的品质鉴别、储存方法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。
“感知中国·福鼎寻茶”研学活动是语言文化学院2025年中外学生共上一堂“大思政课”的成功实践。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白茶文化知识,体验了宋式点茶,学习了传统白茶制茶工艺,更通过实地走访,亲眼见证了茶产业在中国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巨大变迁,了解了福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措施。大家纷纷表示,这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,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文化。
源|语言文化学院(国际交流学院)